移民,以社区为基础的艺术与教育

2012年画册文章,作者Astrid Heyerdahl。

2012年12月1日至2013年1月19日期间,高贵林长青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了顾雄装置展览“水的屏障”。该文章节选自展览画册。

社区的特定地域性对于顾雄作品的含义和准确性都具有重大意义,这一点通过顾雄与Kwikwetlem原住民议员Fred Hubert的交流可以看出。深入特定地域是他创作过程的重要部分——探究社区历史,探索社区景观,与居住于此的、正在帮助创建多样结构社会的居民见面;去了解社区居民与河道的个人联系,这些河道可能是菲沙河、长江、高贵林河以及任何在他们移民过程中帮助过他们的河道。如果没有这些交流,顾雄会无法将他所理解的这个区域与真实的语境内的故事所结合,产生真切的意义。

为了更好了解高贵林居民的具体移居故事,顾雄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移民服务协会联合起来,采访了一些高贵林社区移民。通过这些移民的故事,顾雄把当下的移民经历和更广泛意义上的奋斗、希望与自由的故事相联,和顾雄本人做过的众多揭露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中国移民历史的研究相联系起来。被采访人的个人故事不是直白地表述出来,而是通过被采访者的肖像来展现。这些故事被用来建立本次装置展览的骨架——它们对于整个展览至关重要,却不是直接肉眼可见。

对于加拿大的移民,顾雄保持乐观态度,他坚信人们的移居会创造一个拓展思考、向更好方向发展的契机。2013年3月,在加拿大理论家Marshall McLuhan对顾雄的采访中,“顾雄提及地球村和加拿大,认为它们是未来的代表。而在这个未来里,不同文化间流动着真实的交融与互惠。他把加拿大的经验和中国经验相对比,提到在中国,资金流入流出,并非人口;就是因为缺乏移民浪潮的互动,中国还未能广泛地被多元文化影响。”

针对有关合作实践的潜在批判的回应,注意顾雄并没有采取Hal Foster (哈尔·福斯特) 描述的“艺术家作为民族志学者”的方法(参见《实在的回归》,1996年版,剑桥:麻省理工出版社)。顾雄不会试图将他的采访设置得模糊、或去除其语境,并保持着自我反思。他的立足点不是一个权威性的艺术家,而是一个置身于人口迁徙故事内的局内人。顾雄不会试图让一个故事的重要性压倒另一个故事,也不会为了找到真实或者赋予权力而强加背景。顾雄不将社区看作一个容易被定义和描绘的整体。相反,他把社区看作一个很多事物的组合体,充满了不安定性与可能。

通过顾雄的合作式创作形式,他通过我们的故事展现了加拿大文化的多元性。他着重于早期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华裔移民历史,并且结合了当下来自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居民、以及在长江两岸区域的中国居民的挣扎与欢笑的迁移故事。他挑战单一的历史阐述,并且重新审视传统叙述方式,找寻在社区中被遗忘和被忽略的个人历史。
除此之外,顾雄与长青文化中心合作的面向策展和教育项目的教学法途径,进一步肯定了顾雄的创作方式。举例来说,在《水的屏障》展览期间,来到美术馆参与课外学习的学生团体被带入了一个当代装置的领域,在那里他们直接与自身社区、甚至与自我的经验产生直接的联系。博物馆学家艾琳·胡玻·格林希尔曾说,“博物馆参观可以向学生展现他们日常生活经验之外的世界,而在这全新文化世界里的学习,可让学生开始找寻拥有这个世界的方式。”(艾琳·胡玻·格林希尔,《博物馆与教育:目的、方法与成效》,纽约:罗德里奇出版社,2007年出版,第200页。)正是在美术馆的空间中,在面对这样的展览的同时创建了难以置信的学习经历,并且创建了美术馆教育系统,艾尔沃思所描述的“与自身、他人,和世界最根本的联系。”(伊丽莎白·艾尔斯沃思,《学习的场域:媒体、建筑和教学法》,纽约:罗德里奇出版社,2007年,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