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期刊发表文章,作者:刘诗源
原文《卡拉OK超空间: 顾雄的“红河”中场所创建的研究》刊载于《艺术》现代艺术杂志的2008秋季刊上。
顾雄的展览不依赖于对此处与彼处,家园和他国定居处的隐喻。他的展览是对现代生活的物质层面、虚拟层面上恒定的流动性的深思。Melissa Chiu在她近期中国艺术在中国之外的影响研究中对于“散居”的看法表示:“ 迁移的位置和情景是‘中国性’表达的重要影响因素”。(出处:Melissa Chiu, Breakout: Chinese Art Outside China, New York and Milan: Edizioni Charta, 2006, Page 35-53。) 与其根据个体与祖国的联系来测量他的“中国性”, Chiu建议更应该参考将不同地点和东道国的文化和故乡在公平的方式中更深一步地做出研究。Chiu 提出了关于迁移更加动态的观点,鉴于现有的身份应该在被理解为一个在充满变换的状态下根据新环境新经历下的存在。同样的,Ien Ang, Yunte Huang和Aihwa Ong等学者也强调应该从关系结构以及打破中国地缘政治空间和文化的界限中去进行关于何为中国本质的批判。在提出“一个人可以对中国性说不吗”的问题时,Ien Ang 挑战了关于离散的典范及其对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认同的“破坏性的痴迷”。在讲述散居本质的不稳定时,Ang表示:
被流动性, 分散性, 消失性所激起的离散思想的精神与它们合并成为正确规范的观念产生了对立。限制在流散观点中的自我毁灭性提供我们审视除了中国人在各地环境下不同的意义外的将中国性作为身份与分析的类别的有效性与重要性。(出处:Boundary 2, Vol. 25, No.3, Modern Chinese Literacy and Cultural Studies In the Age of Theory: Reimagining a Field, Autumn 1998, Page 228。)
顾雄在他的艺术生涯里采用了一个独特的途径来揭示这些问题。顾雄作为一个作品在89年举足轻重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参展的艺术家, 在不久后的天安门广场事件后便离开了中国。顾雄与同一时期的著名艺术家如徐冰、黄永砯和谷文达,都属于中国当代艺术在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最先与“西方”交锋的艺术家,而这些艺术家的作品, 包括黄永砯的作品中 Roulette Series (1985-1988), 谷文达的 Pseudo-Characters series (1996-97), 徐冰的 Square Word Calligraphy (1994-96),都直接涉及了关于中国传统、历史与语言等方面的问题。顾雄与这些艺术家不同的是他的艺术创作之路在加拿大追寻了一条不同的轨道,而观众也可通过他不同阶段的作品走向看出他与同一时期的艺术家的区别,那就是顾雄并非注重运用带有中国特色的画面来形成对“中国性”的解构。
作者: 刘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