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册文章,作者Jennifer Jihye Chun.
本文摘自为列治文美术馆的展览“江海横流”出版的画册。
主流的说法一般将移民和迁徙的经历描绘为与过去彻底的决裂,强迫人们不是接受不熟悉的价值观和习惯,就是极力保护备受攻击的族裔文化。但移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却往往对抗这种双重性。虽然移民经历必然有决裂和间断的现象,但其特点既有交融,同时又是与生活、历史和情感上依恋的分裂。
交融是空间营造的基本特征;反映在巨大、杂乱和复杂的社会历程和互动中的交融点。对移民而言,并没有离开的或前往的“纯粹”地方:“迁移发生于本身已是复杂结构的各种背景。”于是,面对的挑战是不能以线性轨迹想象移民现象,而是构想它是一些动态和历史上具有争议的含义和实践,通过时空产生牵引力和反响。换言之,我们是通过人们的经历、渴求,以及他们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而非只是固定的国家或地缘政治边界——而认识到移民的含义和其采取的形式。
顾雄与水作为“移民生活的隐喻”的关系和经历,提供一个建立地方感和归属感的另类框架。顾雄没有描述他在温哥华生活与在重庆生活的分裂——两地山水阻隔15000公里——他选择强调流动性和连接性。在这“新空间”,边界被跨越,地域重新分布,形成地方和移民的新政治之可能性变得出现且变得明显。
要把这些多样性的改变力量与移民日常经历联系上,顾雄的艺术强调深刻塑造我们生活的悬殊权力关系、不均与生态破坏。在第一次“江海横流(Waterscapes)”展览中(举办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博物馆,2009-2010),“成为河流”(Becoming Rivers)展中似乎无尽的小白船两侧是工业、制造业的拍摄影像。虽然看不到人们的身体和面貌,但笼罩长江的朦胧大雾和大堆漂流于菲沙河上的原木与木材中,却隐约显出他们令人难以忘怀的身影。 是谁在重庆这个1980年只有800万人口膨胀到今天3200万人口的城市被污染的空气中生活和呼吸?又是谁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庞大制林业的木场和纸浆厂里劳动?哪些土地被占用了?从谁手中被占用了?
要开始认识这个萦绕于心的景象,将移民生活展现于眼前,第二次“江海横流”展览由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博物馆飘荡着2000只相同小船的史诗式情景,移位到更亲切多列治文艺术馆展厅。菲沙河两岸环抱的列治文市,已由欧籍白人主流社区转型成为北美最多元、最有活力的亚裔社区之一。除提供机会让列治文市民直接参与制作、挂上他们自己的白纸船,这次展览特别制作了一些生活受到菲沙河和长江“改变力量”影响的人们的影像采访。以下是影像采访的三段简介:
影像1: “住在地下室”
顾雄和妻子葛妮,移民后初期被雇用做严重低于自己专业技能的工作。葛妮放弃一份“在中国非常好的会计工作”,在加拿大做餐厅服务员。现在她依然在温哥华机场做食物摊位的收银和服务工作。这份工作给予她机会走出家门,接触生人,但同时令她面对严责她英文口音的粗鲁顾客。辛劳而低薪定工作不是全无乐趣的,但却成为移民重新界定意义——使其从本来充满机会和上进的举动,变成了一种因外来力量被迫使得人们流离失所、陷入人生的困难时刻。被顾雄问及温哥华的自然美景时,葛妮总结的经验是:“不就好像一个地下室,不论(温哥华)由多美,都不属于我们。”
影像2: “女铁人”
陈英英是一位来自中国的考古学家。自1991年起她每年夏天都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巴围克(Barkerville)镇度过。她称自己为“女铁人”,因为她是唯一有勇气每年炎热夏天都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内陆度过的女考古学家。她不只是一位专心一意的研究学者,同时也是一位公共历史学家。英英每天带领旅游团参观巴围克镇的华埠,她提醒游客:“我们的旅游团会和欧洲人带领的团队不同。在他们的团队上,领队都是职业演员,在我的团队里,我会讲中国历史。”她强调真实的历史史实,而非历史小说。这是她政治介入,讲述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历史的一部分——这段历史不但系统性地抹杀加拿大华裔的存在,还极大地歪曲了他们的形象。
影像3: “搬运工画家”
Tian是一位来自农村的移民。他在重庆挣扎求生21年,职业包括棒棒(搬运工)和裸体模特。Tian的每日薪水微薄,只能租用一间刚够遮风挡雨的公寓。他提到了那种要与妻儿分居的极为寂寞的感觉,只有一只老鼠和水声与他作伴。虽然他从未受过任何正式训练,经过20年为雄心壮志的艺术家们作裸体模特后,他也开始作画。他那一居室的房间摆满了大幅画布、画笔和一些简单的瓶瓶罐罐,还有几件衣物。他对自己的作品感到很自豪,因为他的作品受到了批评界的认可,认可证明之一是他被提名“重庆市十大令人鼓舞人士“之一。Tian 问:“有谁能想到,一个搬运工人会和艺术拉上任何关系?”
受篇幅限制,这些影像能够展现的内容有限。但当受访者经过“江海横流”艺术家、学者的动力和兴趣驱动的中介,他们成为了刻画另类地方政治的中心,不仅受启发于我们社会中的互动,也受启发于我们改变象征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努力。我们是通过人们的工作和劳动开始清楚看到不公和不均普遍存在于移民经历里,由此我们得以聚焦人们培养的自我价值、尊严。人们正是通过自我价值和尊严战胜这些不公和不均。